[情報] 麵包店不敢告訴你的事
從超商買來的麵包和蛋糕,已經被我放在陽台上超過一個禮拜,幫我打掃的歐巴桑,有天實在忍不住說:「妳怎麼把麵包放在外面啊?要不要拿去放冰箱?」
老實說,我是在做一個實驗。這些麵包,我天天期待它發霉,但很抱歉,它們好得很,一點都沒有要發霉的樣子,就連蒼蠅、螞蟻都引不來,完美無缺到簡直像是剛出爐。
我腦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:逃難時,帶著超商的麵包準沒錯!
當初,我被包裝上斗大的「無添加人工添加物」這幾個字吸引;翻到背面一看,落落長的原料讓人看得霧煞煞,益麵劑(乳化劑和膨鬆劑、軟麵劑的合稱)、乳化劑、膨鬆劑、安定劑、色素...
食品法規有這麼一條,添加物可以合併申報,在安全的添加範圍也可以省略不寫。但是,合法卻不等於沒有危害。
烘焙業被看好每年有9百億的產值。我想起才剛落幕的食品烘焙展,在展場中,我有種參觀化學工業展的錯覺,從化學食品、加工原料到色素、香料、人工添加物等應有盡有。說烘焙業是化學產業搞不好更貼切,因為麵包就是上述那個包裝袋上所寫的「化學添加物」的合成品。
最諷刺的是,專賣這些烘焙化學添加物的攤販前總是人山人海,專賣天然純淨的原料商卻乏人問津,閒到要抓蚊子,好不容易有客人上門,試吃後還大叫,「這個油不夠香啦,酵母有沒有便宜的,果乾也太貴了…」
這就是麵包背後隱藏的真相。你我根本就糊裡糊塗,吃下一堆添加物渾然不知,現在我們就一起來打開麵包師傅的潘朵拉盒子吧!
1、要稱為全麥麵包其實全穀必須佔51%
很多人以為全麥麵包裡頭100%是全麥麵粉,其實大錯特錯。
全穀的「全」有全部和完整之意,根據行政院衛生署99年公布的「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」,定義「全穀」是指含有「胚乳、胚芽和麩皮」的完整穀粒成分,其所含全穀成分須佔配方總重量51%,才能稱為全麥麵包。
很多業者為了求麵包口感,麵包中只添加約20%的全麥麵粉,卻宣稱賣得是全麥麵包,所以下次看到標示「全麥」、「全穀」或「雜糧、多穀、十穀、五穀、有機、生機、珍穀、穀珍、天然素材、健康養生」千萬別全部當真。
2、真正的全麥麵粉是以整粒小麥研磨
一般麵粉指的是小麥去除麩皮與胚芽後,以胚乳研磨而成,也被稱做小麥粉,並非真正是全麥麵粉。全麥麵粉包含麩皮、胚芽及胚乳,營養價值比麵粉來的豐富及完整,整體營養素高出白麵粉3倍以上。
可惜的是,全麥麵包大部份無法從外表直接辨別,通常我們以為全麥麵包看起來就該是褐色,但「誘人」的褐色其實可能是白麵粉裡加入糖漿、焦糖,再利用烘焙高溫的焦糖化作用製造出來,許多烘焙製品外觀雖然看得到一點一點麥麩,所使用的麵粉可能是「麩皮麵粉」,也就是白麵粉+麥麩製作而成。
3、軟麵包糖油多 熱量高的嚇人
麵包吃的就是麵糰的咬勁和麥香,軟麵包則根本就法真正吃出麵包的好。一般軟麵包壓一下馬上凹陷,吃來軟趴趴,靠得是乳化劑和大量的油糖。
做麵包無法用沙拉油,是因為液態油不好塑型,但酥油就像是髮蠟一樣,怎麼塑型都可以,放在室溫下過久也不會融化,對業者來說好處太多,才會被大量運用在軟麵包上。
酥油是什麼?就是反式脂肪的白油加入香料和色素做出來的產品,好聽點叫植物性奶油,很類似大家平常常見的乳瑪琳。很多烘焙業者喜歡用它來取代天然的動物性奶油。且酥油沒有季節產量的問題,要多少就可以合成多少,最棒的是室溫下不會融解,不用擔心儲存配送的溫度。你對它一點都不陌生,早餐的三明治抹的奶油就是它,你吃的爆米花、平價鐵板燒也有它,飛機上的餐包餡全都有它。吃多了反式脂肪,不僅身體會囤積,還會造成心血管疾病。
軟麵包還有一個罪狀,就是甜麵包中的內餡。有良心的店家會每天限量現煮,但大部分的店家都是買現成。原料商為了方便保存內餡通常會放偏甜,再加上防腐劑,放個一年半載也沒問題。
4、有發酵老窖麵機就不用添加物
聽到麵包使用一堆益麵劑,你可以會以為這是必要之惡,是為了讓口感好些、增加咬勁、好保存…,但如果麵包店願意投資一台要價60萬的發酵老窖麵機,自己養天然魯邦種酵母,什麼保濕啦、延緩麵糰老化、保久這些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。台灣目前雖然吹起一陣麵包熱,麵包店也幾乎大街小巷都有,但擁有這個老窖麵機的不超過30家。
5、麵包光是麵粉就差很大
使用單一純麵粉,例如:日本鐵塔法國粉、德國純裸麥粉…等,不使用廠商調製而成的預拌粉,價格也會差別很大。法國麵粉價格高於日本麵粉,日本麵粉又高於美國麵粉,差價高達三倍之多。不少麵包店為了節省成本採用預拌粉,因其成分較為複雜,不易掌握正確成份,常會影響口感、風味等。
6、選用液態蛋很普遍
你一定以為麵包店用的是跟家裡一樣的洗選蛋,可惜的是很多都是使用液態蛋,什麼是液態蛋?就是蛋白一桶、蛋黃一桶,在打蛋分裝時就可能被污染,加上桶裝為了方便搬運和保存,安定劑和防腐劑都缺一不可。另外素食的麵包還用蛋精、蛋粉之類的合成物來取代雞蛋,讓人吃來很不安心。
7、發酵不夠 吃多身體容易有負擔
發酵不完全的麵包吃來較硬且無彈性,口感偏乾,吃多容易造成腹脹、胃酸過多的情形,但麵包發酵時間過長,麵包也會產生酸味,讓組織粗糙沒彈性,一按就扁。發酵不夠,外觀看來低塌,吃來無層次,而且不會掉麵包屑,所以我們要吃發酵完全的麵包。
8、手工和機器做的麵包真的不同
超商和少數連鎖店大多是用機器做麵包,手工麵包會散發人情味和手感,跟冷冰冰的機器所做出的麵包自然不同。手工的麵包撕開會發現很多氣孔,口感也比較紮實有彈性,麵粉的麥香濃郁,反之機器做的麵包則看起來黯淡,表面鬆弛,口感無層次。
說了那麼多「秘辛」,也要教教大家如何選擇好麵包。
店家食材與製作方式是關鍵。用好的天然原料,拿捏好發酵時間,師傅的手感和溫度控制,最後加上烘焙時間的掌握。一入麵包店,聞到的要是淡淡的天然麥香,而不是香氣濃烈的奶油味。好吃的歐式麵包麥香味自然有彈性,組織細緻,化口性佳、外皮脆香。軟麵包則軟Q,層次分明。硬麵包則入口紥實性,越嚼越香,從脣齒間慢慢散發出麵粉香氣。
看外觀有學問
軟麵包:以波蘿麵包、紅豆麵包為代表。外皮必須稍有光澤且偏焦糖色,同時麵包外觀要飽滿、挾起時要有彈性為佳。若過度烘焙會造成表皮堅硬或乾燥。
硬麵包:以法國長棍麵包為代表,外皮有龜裂為佳、色澤較淺咖啡色、需有酥脆狀,當輕壓麵包表面時,會有嘎滋的聲音,但壓下去的部份會慢慢恢復彈性,切開麵包,剖面需見到氣孔分明。
歐式麵包:分無糖、有糖、天然酵母歐式麵包等,無糖必須麥香味濃,表面紋理粗曠,外皮硬脆,內部濕潤,孔洞分布大小不一(這是手作烘焙的特性)。有糖則有核桃、蔓越莓等口味,挑選以外皮薄香,麥香淡雅為上選。天然酵母的代表性麵包則是義大利水果麵包,因長時間製作所以具水果香氣、不易老化的優點,選購要有天然果味香氣為佳。
最後,也要提幾家好店家平衡一下。這些店家的共同點就是絕對不用反式脂肪,也不亂用添加物,強調手感,選用好麵粉、好材料,最重要是有一顆好心腸,把做麵包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。
─好麵包哪裡吃─
有機烘焙代表
天和烘焙
海藻拖鞋麵包/40元
這款海藻麵包是以歐式拖鞋有機麵糰做基底,加入澎湖新鮮海菜、核桃揉製的,吃來麵包有濃烈的海苔味,外皮微薄帶嚼感,內層濕潤富有彈性。海藻的鐵質是牛肉的2~3倍,鈣質含量也是牛奶的1~2倍,膳食纖維更是比一般蔬菜來的高,是一款適合忙碌現代人的健康麵包。
店家資訊:
台北市北平東路30號1樓
(02)2351-6268
連鎖店代表
哈肯舖手感麵包
香蔥軟麵包/25元
懷舊的台式香蔥軟麵包,獨家用宜蘭有機三星蔥做成蔥料,並採用西班牙有機橄欖油取代傳統伴豬油,麵包用法國發酵奶油揉製手工塑型,吃來麵包鬆軟,滿口蔥花香。
雜糧紫米/100元
這款麵包外表看來跟一般軟麵包無異樣,但輕輕一撥開來,才露出紫米餡,這裡的紫米餡有淡淡甜味,且是每天現煮的好料。紫米含有人體需要的四種氨基酸成分,蛋白質含量也比一般稻米高出許多,外殼比一般的糯米多了一層花青素,拿來入麵包不但口感軟Q同時也是很好的抗氧化劑來源,能延緩老化,以雜糧粉製麵糰包裹,還略帶(米麻)糬口感。
寶貝南瓜/35元
與高雄小林村契作的南瓜,需要15台斤才能做出5台斤的甘甜南瓜餡,灑上濃郁乳香的切達起士和滿滿酥脆的南瓜子、堅果,可以吃到一整顆南瓜營養和堅果的香氣和咬勁。
店家資訊:
信義店
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四段265巷18號
(02)2755-4444
板橋店
新北市板橋區縣民大道二段7號B1(環球購物中心)
(02)8969-4444
東湖店
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54-10號
(02)2632-4444
誠品信義店
台北市松高路11號B2
(02)2722-4444
飯店代表
國賓飯店le bouquet繽紛蛋糕房
風味雜糧/210元
風味雜糧是極具歐風的健康麵包,嚴選14種健康食材精心打造,白麵粉與雜糧佔比為8:5,裡頭有台灣高山蜂蜜、純釀造豆漿、義大利糖漬橘皮、德國進口黑麥芽粉、荷蘭多種穀類及法國麵粉…等食材,麵包紮實有嚼勁,愈吃越香有咬勁;且以豆漿取代水分,營養價值極高。
店家資訊:
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63號
(02)2100-2100 ext.2856 轉le bouquet繽紛蛋糕房
LALOS Bakery(米其林主廚唯一指定麵包)
法式檸檬蜂蜜軟麵包/90元
水與麵糰是主廚完美的混合比例,24小時的精準製作過程,加上主廚純熟究極的揉麵技巧,讓這款麵包外厚內軟Q,每口都吃的到台灣本地蜂蜜的香氣以及日本糖漬檸檬的微酸微甜,讓人忘情一口接一口。
主廚蕎麥長棍/85元
用裸麥粉和高品質的蕎麥做出的硬麵包,品嚐起來外皮酥脆,內心卻柔軟而有彈性,獨到之處是不添加任何蜂蜜,但咬嚼麵包起來卻帶有天然的蜜香,是一款非常神奇的獨家商品。
橄欖巧巴塔/75元
是一款傳統的義式拖鞋麵包,堅持使用法國進口麵粉並嚴選第一道初榨橄欖油,麵糰搭配醃製橄欖,整體入口嚐得到濃郁的麵香味。
店家資訊:
台北市信義區市府路45號 (台北101購物中心地下1樓)
(02)8101-8355
作者簡介_張瑀庭
專業美食家,蘋果日報前美食組組長,著有《只吃好東西》。擁有廚師執照和護理師執照,超過15年的美食記者生涯,令她體悟到「吃好東西,是愛自己的開始,而選擇好食材是烹飪美食的基礎。」目前除了演講、主持廣播還撰文介紹健康美食,並在餐飲科系任教。
留言列表